读书 | 他是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奠基人和开创者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1992年8月28日,谭其骧先生逝世。2022年8月28日是谭先生逝世30周年,中华书局邀请到中央文史馆馆员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谭其骧先生的高足,本书的1992年8月28日,谭其骧先生逝世。2022年8月28日是谭先生逝世30周年,中华书局邀请到中央文史馆馆员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谭其骧先生的高足,本书的编者葛剑雄先生,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馆员、本书的编者孟刚先生做客直播间,为我们讲述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、选编《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》的大概情况、与谭其骧先生的交往经历等。
1.无论是评议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,都应该包括其全部文化发展过程,“中国文化”不应专指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,“西方文化”不应专指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。最好能将双方全部文化发展过程进行对比,不能的话,也该以双方的相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。这要比过去那种以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对比合理得多,有意义得多。
“8月26日晚上,他已经进入弥留阶段,嘴巴半张着,随着呼吸不断发出令人心碎的吼声,对别人的呼叫已没有什么反应。离开病房时,我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永诀,就对着他的耳朵,大声说:‘先生,你放心‘地图集'的事,其他的事,我们都会做好的。'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谭其骧先生哲嗣、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先生因家中纪念活动而未能亲至现场,但事先为新书发布会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,送上寄语,希望这本精心选编和制作的学术著作能够在学术界产生足够的影响。
“谭其骧逝世了,但他超越了死亡。谭其骧离开了世界,但悠悠长水汇入了浩渺大海,他与大自然共存。谭其骧没有留下骨灰,但他的贡献长留人间,当后人翻阅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和未来的《国家历史地图集》时,当人们阅读《长水集》《长水集》续编和他的其他论著时,当中国历史地理学驰名于世界时,又有谁能忘记这个名字?
在发布会最后,葛剑雄特地选了《悠悠长水》中记述的谭先生进入弥留阶段,以及去世一年后海葬情况的相关文字,现场诵读。情深意切,颇为感人。
谭其骧著
中西文化(东西文化)词义的新认识
5.姑以“中国文化”专指历代中原王朝境内的文化,任何王朝也都存在着好几个不同的文化区,各区文化不仅有差别,有时甚至完全不同。因此,不能把整个王朝疆域看成是一个相同的文化区。也就是说,中国文化有地区性,不能不问地区笼统地谈论中国文化。
▲谭德睿先生
▲谭其骧先生
葛剑雄、孟刚选编
编辑:蒋楚婷
4.姑以“中国文化”专指汉族文化,汉族文化几千年来是在不断演变中的,各个不同时代各有其不同体貌,也不能认为古往今来或整个封建时代一成不变。中国文化各有其具体的时代性,不能不问时代笼统地谈论中国文化。
中华书局出版
更为珍贵的是,第二讲《中国历代政区制度演变概述》辑封背面附有当年谭先生讲解的录音,发布会现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,让读者聆听谭先生的原声。1982年,中央电视大学邀请谭先生为语文类专业1982级选修课“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”讲授历史地理,谭先生命葛剑雄讲“谈谈历史地理学”,他自己讲“历代行政区划略说”。葛剑雄的讲稿是在谭先生指导下写的,并经他审阅定稿。所以,此次编选特将这篇《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》讲稿,作为本书的《导言》,相信符合谭先生的本意。”《导言》首页即附有二维码,扫描可以聆听。
“他与我永别了,但他永远在我心中。”
“一年后,我们在他的遗像和骨灰盒前献上一束金黄的菊花。第二天,他的子女护送他和李永藩的骨灰坛登上海轮,当到达长江口外的东海时,骨灰在夜色中被撒入大海。没有哀乐,没有仪式,没有传媒,没有外人,只有来自青藏高原、汇聚了半个中国的长江之水和连接着全球的东海之波,正敞开巨大的胸怀迎接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、我的老师,迎接他的回归,迎接他的永生。
▲本书编者葛剑雄先生(中)、孟刚先生(右)
《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》
《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》另一位选编者孟刚与读者分享了辑封页照片的编排用意。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谭先生原文中所注“今地”是根据撰写或发表时的行政区划,现均据2021年底的行政区划调整。对原文正文中需要调整的“今地”加括注,原文括注中的“今地”径改。孟刚皆一一核实查证。原文发表时,有些地图不甚清晰,孟刚皆一一修图,使得清晰度明显提高。
文章来源:《历史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ls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3/18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