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寻东方远古人类文化的历史事实:方向在哪里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作者:周玉端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、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教授 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和同时代中国南方、东南亚的砾石工业传作者:周玉端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、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教授
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和同时代中国南方、东南亚的砾石工业传统对比。受访者供图
全文字数:2922
作者简介:
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,“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,上万年的文明起步”是中国的基本国情。追寻东方远古人类文化的历史事实,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使命课题,需要我们在全球的、历史的视野下明确探索的方向。
20世纪50年代以来,东亚和东南亚陆续发现含手斧的石器组合。考古发现让东方手斧成为报道的关键词,这引起了学术界对“莫维斯线”的持续讨论:东方手斧能不能被定义为“阿舍利手斧”?实际上,回答该问题并不容易,需要历史的、谱系的视角,不能根据个别器物的存在与否来判断。整体而言,我们目前所知的旧石器时代东西文化差异,并没有超出莫维斯在20世纪40年代做出的判断。东西方旧石器文化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轨迹是非常不同的,这是最关键的区别。这种差异还体现在东西方厨房里的刀具中:中国人常常使用重型菜刀来处理食材,而西方人往往使用各类功能不同的轻型刀具。
原标题:《追寻东方远古人类文化的历史事实:方向在哪里?
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事实吗?
在人类“走出非洲”的理论背景下,东西方的旧石器文化有无交流?
中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中还存在哪些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?
对于在东方发现的手斧,有学者视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证据,也有人将其解释为独立发明。讨论此问题需要严谨的年代学和谱系学分析。如果用传播论来解释东亚的“阿舍利技术”,还需要更多时空上连续分布的证据,技术谱系上要符合逻辑,该技术是否在本土人群中得到接纳和传承,以及它是如何与本土文化传统互动融合的。从世界范围内看,阿舍利石器工业现象十分复杂,欧洲和非洲的阿舍利手斧技术可能都是独立演化的,勒瓦娄哇技术在西欧和非洲可能被多次独立发明,东亚的“阿舍利技术”可能也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。
周玉端,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副教授,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,法国-柬埔寨、法国-泰国旧石器联合考古队成员。博士毕业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古生物研究所。研究领域为旧石器时代考古、石器技术、技术学理论等。出版学术论著20余篇,主要包括旧石器技术学理论,中国、柬埔寨、泰国、越南和平文化遗址研究,华南与东南亚砾石工业研究等,研究成果发表在《考古》、《L'Anthropologie》、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》等国内外著名期刊。近期主要研究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和平文化及同时代的技术-文化现象。
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,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历史事实?
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个重要内涵是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。讲述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历史事实,需要科学的学术语言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。然而,如何描述事实却受到研究者知识背景的约束。当人们把西方的旧石器历史当做参考,并直接使用描述其文化历史进程的术语时,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术语争论。在旧大陆西侧,研究者对旧石器技术历史的叙事方式是线性的、进化的,在这个框架下,“先进的技术因素”成为焦点,比如手斧技术、勒瓦娄哇技术、石叶技术等的发明时间被不断提前,并使之与进化的人类学范式相吻合:人类的智力不断提升,新的人种发明新的技术,并不断走出非洲。然而,不符合这个叙事的文化历史,则没有得到足够关注。如果把西方“先进的技术因素”当做一把尺子来衡量全世界的旧石器文化,那么我们在西方之外看到的,一定是一个单调枯燥的技术世界。在这种背景下,东亚的旧石器文化可能会被简化为西方文化影响力的末端,而难以用平等姿态去看待东亚自身独特的历史与道路选择。
本文转自:中国新闻网
文章来源:《历史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ls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5/1879.html